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我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系则是母与子的关系,期中的情感不言而喻。作为以新媒体我标志的我们,则是在学校的各各角落中浮现。“时光报”逐渐发展成为我院的一个标志项目,这与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师密不可分。自2013-2014年学院实施每一期报纸都要有一个指导老师以来,“时光报”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时光报的主要内容更在于记录,记录我们身边的一切,记录校园中所发生的一些不起眼,却有着深刻意义的事情,记录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并给予扩大化,形象化,从而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对积极向上我们给予表彰和赞赏,对于那些不文明不礼貌的我们给予批判使之改正。时光报我校我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自从2012年4月我院开办了院报《时光》,在经过了三年的努力,时光报社已经步入正轨。时光报社是由我院院长贾士秋亲自带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各个老师都是其中的主力,他们都身先士卒参与其中。贾院长说:“还有许多老师付出了心血,在幕后默默无闻的坚守岗位,我们虽不能一一表彰,但大家的努力将会被记入所有人的心中,愿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年比一年好。
校园报纸是校园媒体中最为传统和最为常见的媒介形式,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形式凭借其即时性强、传播面广、互动性高、形式活泼等优势,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校园新宠。而校园报纸受到版面容量、读者群、出版周期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加之采编人员在主观上创新内容建设,凸显其优势和特色,使其在对比之下更加“老成”和“死板”,疏远了与学生读者的距离,削弱了校园报纸的竞争力。本文主要从受众角度,调查学生读者对校园报纸的需求,分析校园报纸如何通过“年轻化”手段进行内容建设,突破传播瓶颈。 我们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然而我们的时光社则是在整个学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读者对校园报纸定位的期待与其资讯需求正相关,学生读者普遍期望校园报纸倾向于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而校园报纸信息量过小,且内容分散,没有有效抓住读者需求,在校园话题上做深做透。
校园读者更愿意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接受信息,期望报纸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度追踪和解读,以学生的视角观察,并以学生的思想表达出来。而目前大多数校园报纸受管理体制、人员专业素养等条件限制,更多地是站在校方立场上“高高在上”地“冰冷叙事”,宣传味道过浓,写作水平不高,新闻价值难以凸现,进而让学生感到生疏和无趣。
鉴于网络、报纸的不同特性,“报网互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无疑会使校园报纸、校园网络“扬长补短”,共同发展。但目前校园报纸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于网络的运用只局限在搜集话题,收发稿件,没有利用网络加强编读互动,扩大传播效应,打造多样化传播渠道上取得突破。
校园报纸的内容质量是增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展示媒体特色的最重要因素,高校校园报纸的受众定位应该为大学生群体,在内容题材设置上,以青年读者爱不爱读、感不感兴趣、关不关注为出发点,以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为内容主体,始终将新闻的笔端伸向与青年利益切身相关的领域。 校园报纸要多以学生的视角,学生的语言反映校园生活,多做青年关注的策划报道。校园报纸应利用受众的有限性和共同性,建立属于自己媒体特色的栏目,在关注青年热点难点、反映困难、倾听心声、拓展沟通渠道的同时,利用品牌效应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影响力,争取更多的话语权。高校要推进“报网融合”,打造“舆论平台”,借助报网融合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管理、技术、内容、形式多方面互动,破解长期以来校园信息传播、舆论管理滞后的窘境,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11
京ICP备06059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