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应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挑战,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现阶段,化解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突出矛盾,应该充分考虑其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队伍的特殊性,以其存在的现状以及新问题、新情况为切入点,构建其新的工作模式,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1.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力量。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力量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而辅导员、班主任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党建工作由各院系党组织具体负责,组织部负责管理、指导、检查等。面对规模庞大的学生主体,单纯依靠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党支部的力量是不足以将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整合学校内部各级党政组织、教师党员、离退休老教师、学生党员干部等一切力量,多方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同时,加大对大学生党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水平,提升其整体专业化水准,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性、全方位的培养。
2.健全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
(1)落实党员学习制度首先,由院系党支部制定《党员学习制度》,以树立党员形象意识为重点,原则上安排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学习时间,如遇到急需传达的中央、省、市和局的重要会议精神,安排临时学习。其次,学习也可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中间广泛开展。党支部负责各阶段学习内容的组织策划,学员必须保证有学习笔记、总结和个人体会。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政治理念,增强党性修养,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落实培养人责任追究制度培养人责任追究制度是指谁介绍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谁预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针对违反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未能坚持党员标准和不履行发展党员工作职责的行为及情况,对相关党组织及责任人给予责任追究制度。追究责任,可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口头批评、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或进行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取消该党委当年党建工作评先评优资格等。(3)落实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大学生党员目标管理应包括组织生活出勤、学习工作目标达成、党员自我的提高、遵守党风党纪、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学生党员个人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个人意愿,坚持个人自订与党组织安排相结合,坚持学生党支部互评与总支委会审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生党支部对党员目标的完成情况予以记录并定期向总支汇报情况。最后,对学生党员目标管理进行考核,采取民主评议,听取群众和有关部门意见,经支部鉴定,确定合格、优秀、不合格党员。
3.开拓大学生党建工作新阵地,营造党建工作新氛围。
信息化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国际社会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更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信息化的双面效应给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既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契机。推进党建工作的信息化,不但能够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其活力,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支部难以定时定点组织日常活动这一难题。通过网络平台、智能手机交流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支部活动,克服时间与空间障碍,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组织教育活动。一方面,扩宽了党建工作的路径,另一方面,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形式与内容,提升了党员学习的热情。同时便于营造党建工作良好的氛围。
作者:李蓉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11
京ICP备06059985号